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考研的两大支柱,其内容浩如烟海,理论抽象深邃。如何从“读过”变为“读懂”,再从“读懂”升华为“会用”?本文将从复习方法到答题技巧,为你揭示深度学习之道。
一、文学史复习:构建时空经纬网
文学史学习绝非死记硬背,而是要在头脑中构建一张清晰的“时空经纬网”。
经线——时间脉络: 牢牢掌握从先秦、两汉、魏晋南北朝、唐宋、元明清、到近代、现代、当代的文学发展流变。每个时代都要能概括出其总体特征(如建安风骨、盛唐气象)、代表文体(如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)、核心文人集团(如竹林七贤、唐宋八大家)和重大文学现象(如古文运动、新乐府运动)。 纬线——文体流变与专题比较: 文体史:将一种文体(如诗歌、小说)单独抽出来,纵向分析其从诞生、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。例如,梳理中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->六朝志怪->唐传奇->宋元话本->明清章回体的演变历程。 专题比较:进行跨时代、跨作家的比较研究。如: “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的比较” “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” “《红楼梦》与《百年孤独》家族叙事比较” 作家作品深度挖掘:对重点作家(如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鲁迅、张爱玲),要能知其生平、思想、艺术风格、代表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。一定要读原作,答题时引用原文诗句是巨大的加分项。展开剩余59%二、文学理论复习:掌握批判的武器
文学理论为分析文学提供了工具和视角,是答案提档升级的关键。
理解而非背诵:理论是抽象的,必须结合具体文本来理解。例如,用“陌生化”理论分析一首现代诗,用“叙事学”理论分析一篇小说,用“女性主义”理论分析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。 流派脉络梳理:理清从古典文论、浪漫主义、现实主义、现代主义(形式主义、新批评、结构主义)到后现代主义(解构主义、后殖民主义、女性主义)的演进脉络。掌握每个流派的核心主张、关键词和代表人物。 中西理论互参:尝试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文学现象,或用中国古典文论(如“意境”、“风骨”)观照西方作品。这种互参能展现你的学术视野和思辨能力。三、从输入到输出:高分答题技巧
论述题黄金结构: 总(开头):开门见山,亮出核心观点。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简要阐释。 分(主体):分点论述,层层递进。每一点都遵循“观点+理论阐释+文本例证+分析小结”的模式。 观点:明确的分论点。 理论阐释:运用1-2个文学理论概念支撑你的观点。 文本例证:引用具体作家作品作为证据,这是答案的血肉。 分析小结:简要总结该点论述。 总(结尾):总结全文,升华观点。可以联系文学史地位、文化意义或进行一点辩证反思。 例证运用法则: 典型性:用例要经典,能代表作家或时代风格。 准确性:引用原文要准确,评析要到位。 新颖性:在保证典型的前提下,能用一些相对冷门但贴切的例子,更能吸引阅卷老师。结语:
学习文学史与理论,要能做到“入乎其内”,感同身受地理解文本;“出乎其外”,冷静客观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。当你能将具体的文本案例与抽象的理论工具娴熟结合,在你的答卷上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、一个有力的理论视角和一份丰富的文本证据时,高分便水到渠成。
发布于:河北省免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